粮食从地头走向餐桌,要经历“产运储加消”等环节,降低产后“跑冒滴漏”,每个环节都大有可为。
10月16日上午,在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会场活动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说,国家积极地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强化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推广绿色低温储粮、粮油适度加工等技术,一同营造爱粮节粮、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
10月下旬,江南沃野田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车接一车的粮食从田间地头拉到生产车间,从主产区运送到全国各地。
“运输过程中节约粮食最重要的包含散装散运技术的应用与运输设备的优化,作为粮食运输企业,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让一粒粮食浪费在路上。”湖北某汽车运输公司负责人洪涛说,他是位资深“卡友”,多年从事粮食长途运输,生意最好时公司曾经有过20辆车。
洪涛认为,粮食储运“四散化”,也就是散装、散运、散卸、散储,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运输效率,减少粮食在运送过程中的损失。
“使用先进的运输设备和技术,如防漏、防潮、防虫害的专用运输车辆和容器,可以有实际效果的减少粮食在运送过程中的损耗。同时,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和时间,能够尽可能的防止不必要的延误和损耗,也是节约粮食的重要手段。”洪涛说。
我国每年跨省粮食流通量超过2亿吨,其中袋装运输方式仍占大头。从地头到仓库,农户基本都是用麻袋、编织袋装运粮食,进仓库需要拆包散储,转运时又要重新包装,其过程自然加大了粮食损耗。
目前,在粮食运输中,特别是在长途和大批量运输中,散粮汽车和内河船舶的应用已愈来愈普遍,散粮集装箱和专用运输车如面粉散运专用车等,则具有密封性好、防潮防霉变等优点,能够减少粮食在运送过程中的受潮、霉变等损耗。
成都粮食集团年粮食吞吐规模近150万吨。为降低粮食损失浪费,成都粮食集团实施“东西仓储、南北物流”战略资源布局,减少物流环节2—3个节点,提升物流规模效应50%。
目前,成都粮食集团与全国粮食主要产区核心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粮食物流合作,现在已经拓展集装箱公铁水联运线余户储备企业和大型粮食加工公司提供稳定的全国大通道物流服务。
“当下粮食物流作业损耗由原来的3‰降低到1‰以内,每年能减少粮食物流损耗约1500吨,在畅通全国粮食大通道的同时切实做到集约化节粮减损。”成都粮食集团大茂丰公司总经理郑洋说。
铁路运输部门与港口部门沟通衔接也很重要,港口升级改造散粮装卸设备,优化冗余环节,减少运送过程中的浪费和损失,实现港口与铁路装卸线无缝衔接,火车开进港口,粮食下火车上轮船,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会有大幅上升。
去年,《粮食运输技术指南(试行)》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目的之一就是提升粮食运输技术水平,降低运输环节粮食损耗,指导粮食运输减损工作。
“绿色储粮一直是粮食储藏追求的理想状态。”前不久,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副司长彭扬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表示,绿色储粮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的具体体现。
粮食在储存过程中易受自身生理活性、保管条件、储粮作业等影响,发生数量、质量变化,如果保管不当,可能会发生降等、霉变、虫害等情况。
“绿色储粮主要通过绿色储粮技术应用,使粮食温湿度处于适宜储存的状态,保持粮粒自身活性,抑制虫霉发生。”彭扬介绍,绿色储粮还能减少储粮化学药剂的使用,有利于粮食“绿色优储”、保质保鲜,达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目的,可实现绿色优质粮食的有效供给。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储粮技术的研发投入,大力推广应用控温、气调、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等绿色储粮技术,使粮食仓储技术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跃升,正朝着粮食控温储藏保质保鲜、药剂使用减量增效、仓储作业环境友好的方向不断迈进。
一批数字化、智能化粮库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科技储粮让粮食的冷热变化都能在线追踪,科技储粮的一大关键是控温,难点也在控温。
在江苏浦口的星甸粮库,打开粮仓的仓门,看似平整的粮堆下,实则大有玄机,上百个温度传感器深埋其中。
电子测温电缆线分层、分点埋入粮堆,温度感应器精准采集实时温度数据。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和电脑,就可以每时每刻了解仓内不同区块的粮食温度。
在智慧粮库移动应用管理系统上,不但可以查看粮食温度,面对异常粮温现象,管理人员还能够迅速进行远程处置。
除了智能测温设备,星甸粮库还安装了60多个防爆防熏蒸高清摄像头,实现了库区与仓内全天候、无死角视频监控,增强了安全防范能力。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5500万吨。
为满足现代市场消费需求,我国谷物加工公司过度追求“白细美”。一些企业要对粮食进行过度精加工,其实是因为精加工的粮食外观、口感和加工特性更好,能够以更高的价格销售。
然而,“白细美”的粮食背后却是不必要的损耗和营养流失,粮食过度加工、出品率降低不仅造成数量损失,而且营养流失的隐性损失较大。
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小麦粉、菜籽油、小麦麸、发芽糙米等一批节粮减损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导粮食适度加工,促进粮食资源综合利用。各地也通过技术升级,提高成品粮出品率,促进粮食副产物综合利用。
在山东省滨州市的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小麦能够加工成600多种产品,实现全价值利用,一吨小麦的产值能够达到9140元,是传统加工业的2.5倍。
“我们不断延伸小麦深加工链条,在面粉、挂面的基础上,实现了用小麦加工副产物生产膳食纤维、赤藓糖醇、蛋白肽等,小麦利用率做到了100%,一年可节约粮食50万吨。”公司负责人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去年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测算,到2035年,如果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均减少1至3个百分点,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损失率将减少40%,可节约粮食1100亿斤。
“过度加工导致的粮食损失大概在3%到10%,高的可能达到15%左右。量的损失,还在于工艺流程中将影响粮食外观、口感或加工特性的表皮、糊粉层通过碾削、抛光等工艺去除,导致得到的可供食用的粮食重量减少。”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李再贵说。
记者了解到,粮食加工环节减少浪费的方法最重要的包含:全面倡导适度加工,开展成品粮油适度加工研发技术及成果推广,避免过度加工导致出品率过低。例如,在大米加工中,应用柔性碾米设备可提高粮食出米率5至8个百分点。
“粮食工艺流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如米糠、麸皮、豆粕等。这些副产物有着非常丰富的营养价值,能够最终靠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其附加值,例如,米糠能提取米糠油、制作米糠蛋白等;麸皮能制作饲料、提取膳食纤维等。”湖北省荆州市章庄人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东说。
原标题:《(引题)优化技术应用与运输设备,提升粮食仓储技术(主题)全力降低粮食产后“跑冒滴漏”》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中国山寨包玩死时尚界?调查A货内幕,被1个广州代理说懵了...
本田打响“降价第一枪”,18.59万降至12.59万,比丰田荣放还大气
联想推出 ThinkCentre Ultra 迷你主机,12986 元起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